欢迎光临 | 感谢支持
当前位置:苍溪文档 故事 正文内容

竺可桢故事阅读答案(热门6篇)

小编整理 | 日期:2023-11-11 08:50:52

竺可桢故事阅读答案 第1篇

“鲁迅爱书的故事”阅读训练及答案

鲁迅爱书的故事

鲁迅先生的全部生活内容里,书籍占着重要的地位,他被人称为“爱书如命”的人。

幼年时期的鲁迅,看书以前,总要先把手洗干净了,然后才捧书阅读,避免把书弄脏。

成年以后,鲁迅一直把读书、买书、借书、抄书、修书,作为自己一直一种极大的乐趣和事业。对稀有的好书,他还亲自动手翻印,装订成册。

在鲁迅博物馆里,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,那是一些简单的划线仪器,几根钢针,一团丝线,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。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,使得他珍藏的1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。没有一册出现污损、破散的情况。

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,特别是青年学生。但是,归还时,如果书面上有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,那他是不会高兴的。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,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,也不忍看到那本被“蹂躏”过的书再转回来。

鲁迅先生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需要的人。每次把书送出去,总是非常仔细地包扎妥帖。这种花在书本上的心力,是为了友人,更是为了书籍。

1、联系上下文,理解下列词语。

⑴ 稀有:

⑵ 历久常新:

⑶ 被“蹂躏”过的书:

⑷ 珍藏:

2、第1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是

3、文章围绕鲁迅是一个“ ”的人这个主题,一共写了( )件事。第一件是( ),第二件是( )第三件是( ),第四件是( ) 。

(1).被 “蹂躏”过的书:__读书、买书、借书、抄书、修书。

3.文章围绕鲁迅是一个“爱书”的人这个主题,一共写了4件事。第一件是:成年以后,鲁迅一直把读书、买书、借书、抄书、修书,作为自己一种极大的乐趣和事业。对稀有的好书,他就亲自动手翻印,装订成册。

,第二件是:在鲁迅博物馆里,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,那是一些简单的划线仪器,几根钢针,一团丝线,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。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,使得他珍藏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,没有一册出现污损、破散的情况。

,第三件是: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,特别是青年学生。但是,归还时,如果书面上有了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,那是会不高兴的。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,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,也不忍看到那本被“蹂躏”过的原书再转回来。

第四件是:鲁迅先生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需要用的人。每当把书送出去时,总是非常仔细地包扎妥帖。这种花在包书上的心力,是为了友人,更是为了书籍.

返回首页

购买相关教材

竺可桢故事阅读答案 第2篇

以上的文字,就是竺可桢与胡适关于那个所谓“诅咒”的唯一来源了。1962年的50年前,就是1912年。胡适是1891年12月17日出生,1912年的胡适为21岁。而1890年3月7日是1890年3月7日出生,1912年的竺可桢为22岁,比胡适还大一岁。所以,“五十年前”是一个虚指,其实应该是五十多年前的意思。

1910年,竺可桢成功考上庚款留学,成为公费赴美留学的70多名学生中的一名,没想到在游轮上又遇到了胡适。彼时竺可桢已经22岁,个头也并不与胡适相差多少,竺可桢笑着说:“怎么样?我现在22岁了,你输了”。胡适还是嘴硬,说:“活过22只是凑巧,我看你的面相,怎么都活不过60岁!”竺可桢问:“那我要是活过60岁了呢?”胡适打赌道:“你要是活到60岁了,我在你60岁寿宴上当着你所有亲友的面给你嗑三个响头!”竺可桢没有生气,反而握住胡适的手说:“那我们就看看吧,看谁活的时间长,看谁能为国家做更多贡献!”

竺可桢的日记原文说的是“他曾告人说我活不到二十岁,因我的体质极为孱弱。”那么就是胡适向其他同学说了这句话,后来这个同学把胡适的告诉了竺可桢。并不是胡适当面诅咒竺可桢活不到二十岁。原来不过如此,无非是中学时的竺可桢身体太虚弱,很可能是一个典型,于是成为同学们眼中的病秧子。那时候医学极为不发达,英年早夭的人很多,所以少年的胡适开了一个玩笑话而已。大致场景是这样的,10几岁的胡适和一群同学侃大山,然后不知不觉侃到了“病秧子”竺可桢。胡适就以玩笑的口吻说了一句,那个谁啊体制那么弱,能活20岁就不错了。少年人嘛,都是口无遮拦,并非是恶意的诅咒。但是听见这话的同学就把这话带给了竺可桢。

无非就是这个情况,根本不存在文章说的胡适两次诅咒竺可桢,什么第一次诅咒不能活过20岁,第二次诅咒不能活过60岁,还什么你能活过60岁,我胡适就给你磕头,这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。因为除了1962年的那笔日记,在胡适和竺可桢的早期日记中,根本没有提及过类似的记叙。他们晚年的日记材料中也没有提及过。仅是1962年这样的一句话而已。

胡适的为人到底怎么样呢?在民国时期,胡适就被誉为“及时雨”。也就是胡适这个人很喜欢帮助人,总是仗义疏财、雪中送炭。为什么民国时期很多人总是喜欢说“我的朋友胡适之”,无论相识与否,文人墨客、社会贤达多会引此为荣?说明胡适的人缘特别好。假设他是一个性格刻薄、总是挖苦别人“小矮子”的人,他的人缘会这样特别好吗?

据资料记载,陈之藩在美国留学时,曾经受过胡适400美元的资助。他回国后,寄了一张支票给胡适以表感谢。胡适回信说:“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400元。我借出的钱,从来不盼望收回,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,永远有利息在人间。”

1919年,林语堂到美国哈佛留学,“庚子赔款”每月给他津贴80美元,林语堂并不知道这80美元仅能勉强应付生活开销,于是把妻子一起带到了美国。到了美国之后,林语堂这才发现,这一点钱根本不够开销,于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,怀着忐忑的心情写信给胡适:“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,待我学成归国偿还。”要知道,当时林语堂和胡适并无深交,他也不能确定胡适会不会帮他渡过难关。但是很快,林语堂真的就收到了胡适的汇款。胡适还在回信里面告知:“这是工资预支款,君归国后,一定要回北京大学工作。”林语堂一看,原来是北京大学给我预支的工资,那就没有问题了,大不了以后去北京大学工作,于是心安理得地收下了。

林语堂

此后,林语堂又赴莱比锡大学读博,很快又在经济上捉襟见肘,于是他再一次电告胡适:“再向学校预支1000美元。”意思是,既然我以后要回到北京大学工作的,那个任教的工资能不能再预先支给我1000美元啊?

很快,胡适又给他汇去了1000美元。加上前面的,一共给了他2000美元。当时的2000美元,相当于天文数字了,有了这笔钱,林语堂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地完成海外的学业。

后来林语堂学成归国,于是按照约定到北京大学任教。他在第一时间找到了校长蒋梦麟,陈述了北京大学对自己的雪中送炭,深表感激之情。但是校长蒋梦麟却听得一头雾水:“哪来的这两千块钱?”原来,北京大学根本就没有资助过林语堂。如果有这笔巨额预算,蒋梦麟身为堂堂的校长,他能不知道情况吗?

胡适的纪念封

后来过了很久,事情才水落石出。原来当年是胡适自己掏腰包出了2000美金,因为知识分子普遍要脸面,他担心林语堂的面子过不去,于是就故意编造了一个“善意的谎言”,让林语堂以为这是北京大学预支的薪水,便可以坦然接受这巨款了。事后,胡适对此事却绝口不提,以至于林语堂把功劳都归于北京大学。

这样的一个人,怪不得会很得人缘啊。你们认为,胡适是一个刻薄的诅咒别人短寿的人吗?

竺可桢故事阅读答案 第3篇

勤奋好学的竺可桢

佚名

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,是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(diàn)基人。竺可桢从小就十分喜爱学习。5岁时竺可桢已能识字千余,父亲把他送进了镇上唯一的一所小学——敬义小学,不久,又聘私塾先生在家启蒙。不到两年,“三字经”“神童诗”“千字文”之类的读本,已远远不能满足竺可桢的求知欲,于是他向同学和乡邻借各种线装书籍来读。有一天晚上,哥哥竺可材教弟弟写作文,小可桢写了一遍,觉得不好,便重新再写一遍,一遍又一遍地写,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了才停笔。待他们上床休息时,公鸡已经打鸣了。嫂子埋怨可材,弟弟还小,不应该对他要求这么严,累坏了身体可咋办!可材辩解说:“哪里是我逼他熬夜呀,是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,写不好不肯睡觉。”竺可桢不仅特别喜欢学习,还喜欢动脑筋。雨天,他喜欢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门口看下雨。有一次,他聚精会神地蹲在门口数着从房檐上滴下的雨滴,数着数着,突然发现门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,水滴落下来的时候正好落在坑里。他觉得奇怪,立即跑去向母亲请教。“你问得好,这就叫‘水滴石穿’,那一个个小坑就是被雨水滴成的,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,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小坑来。”母亲把话锋一转,又循循善诱地教导,“孩子,读书、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,只要持之以恒,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成就的。”竺可桢点了点头,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,学习更加勤奋了。从此,“水滴石穿”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,伴随着他从绍兴的家乡小镇走向了全国,走向了世界。

竺可桢的故事

竺可桢小学毕业时,他的才学在同龄人中是一流的。然而,他的个子却又瘦又小。有一天,在教室的走廊里,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学,在经过竺可桢身边的时候,几个人嘻嘻哈哈、挤眉弄眼。

其中一个人大声挖苦道:“这副小身材,一遇台风就要被吹上天。”

另一个接着大声说:“好一个可笑的小矮子,我估计他活不过20岁。”

听到这些话,竺可桢十分气恼,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们几句,可转念一想:谁叫自己长了这么一副单薄的身子骨呢。要想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、对社会有用的人,首先就得有一个好身体。

“对,男子汉想到就要做到。”竺可桢连夜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锻炼身体的计划,还写了六个大字:“言必行,行必果”,贴在最明显的地方,时时地提醒自己。

从那以后,竺可桢便闻鸡起舞,每天天一亮就从床上爬起来,到校园里跑步、舞剑、做操。即使遇到大雨天,也从不间断。

小竺可桢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好学,凭着自己的意志与精神,在知识的海洋中越走越远,越走越远……

竺可桢的日记 佚名

敬业是谋生活的一大秘诀,工作即是磨练一个人的品性和能力的难一途径,实不一定要看到显著的成就,才算获益。

——克尔杜

竺可桢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,他一生一心扑在事业上,为追求科学真理孜孜不倦。每天记日记,是他的嗜好,他一生记了厚厚的几十本日记。除了1935年以前写的日记在抗日战争期间丢失以外,从1936年1月1日到他去世的前一天——1974年2月6日,共38年零37天,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,全部完整地保存着。翻开竺可桢的日记,可以看到,在每天的正文前,都记载着当天的天气情况,比如天气阴晴啦、风向风力啦。还记下花开花落啦、春去冬来啦,等等。这些日记竺可桢可不是随便记的,他把这些是当作一项科学观察的工作来做的,非常认真、细致。建国初期,竺可桢在科学院院部工作,家住北海公园北门附近。虽然当时他已年近花甲,但却拒绝了组织上派车接送他上下班的照顾。因为他需要用身躯去感受大自然的阴晴冷热。无论刮风下雨、酷暑严寒,人们都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从公园的北门进来,南门出去;傍晚又从南门进来,北门出去。他就是竺可桢。竺可桢上下班步行穿过公园,不是像游人那样悠闲自得地观赏公园里宜人的景色,而是对公园的景物做确切而又仔细的观察:哪天柳絮飘飞、哪天北海结冰、哪天春燕回归、哪天丁香花开……回家后,就在日记上认真地记载下来。这一习惯,一直保持了几十个年头。有时候,竺可桢因出差或有事耽误,就动员老伴、女儿,甚至邻居家的孩子帮他留心观察,详细记录。这些平凡的科学观察工作,几十年来,竺可桢丝毫没有放弃过。就是这些平凡的记录,为竺可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,为他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在他去世的前一天,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气象预报时,还躺在病床上,用颤抖的手握住笔,记下:“晴转多云,东风一至二级……”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篇日记。成功不是凭空产生的,是平时不断积累的结果。竺可桢38年如一日,记下了几十本的气象笔记,他这种个性中的坚持性,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。

竺可桢故事阅读答案 第4篇

暖心的故事阅读答案暖心的故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

暖心的故事

张丽钧

上一个最喜欢的bbs论坛,读到名叫“真心小骗子”的网友的一个帖子,感动莫名。回到家,我居然从父亲那里讨要了一杯白酒,一饮而尽。父亲说:“心情不赖呀?”我说:“是啊,因为我看了一个好看的帖子。”

那帖子是这样的:

那天,我在阅览室随意翻看杂志,见一个人径直走进来,被管理员叫住:“登记名字和卡号!”那人停住,有点不知所措:“我没有卡号。”“是这学校的吗?”管理员没有抬头,只是继续着手上的活。“不是。”“哪儿的?”“工地上的。”管理员顿了一下,抬起头,看看这个陌生的来客,问道:“哪儿的工地?”“就是……学校操场后面的那个。”低沉的声音有些不自信。沉默了3秒钟……等待中,听到管理员缓缓地,却是很肯定地说:“进去看吧。”

首先,我将自己想成了那个唐突地闯进学校阅览室的农民工——“我”每天拼死干活,臭汗是我永难更改的名片。我走在知识的圣殿里,却没有足够的勇气与那些“天之娇子”们对视。我渴望坐在阅览室里与那些同龄人为伍,畅饮知识的乳汁,但是,我难以迈出这至关重要的一步。我没有学生证,也没有“卡号”,我所有的,是一颗渴求知识的心。我来了,却长久地在阅览室的门口徘徊。带着被拒绝的惶恐,我终于走进了那道门……“进去看吧!”多么简单的四个字,却让我感到得几欲落泪……

然后,我将自己想成了那个打破了规则的阅览室管理员——每天,“我”只认卡号不认人,多少没有卡号的男生女生被我无情地拒之门外。我尽职地看守着我的那些书和杂志,只让应该享用它们的人来享用。但是,当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农民工出现在阅览室门口,当他嗫嚅地说自己没有卡号时,我的心登时就被揪紧了。我看到他们每天辛苦地劳作,开饭的时候,就蹲在工地上,用筷子串起三四个馒头,吃着缺油少盐的素菜,不用说,他们的身体是缺乏营养的,那么,他们的心灵呢?当这个农民工畏畏缩缩地来到阅览室,想给自己贫乏的心灵补给一点营养时,我又怎能忍心拒绝?

接着,我将自己想成了这个暖心故事的原创者,既而又将自己想成了这个暖心故事的转帖者。我感到在自己的感动中,不能自拔。我知道,其实,我只是这个故事一个多情的阅读者。还是那个“真心小骗子”说得好,他说:“人呢,只有三样东西是真正属于自己的:自己的死亡,自己的痛苦,自己的瞬间——瞬间的感动,瞬间的快感……”是啊,瞬间的感动与阅读的快感是这样真切的包围着我,让我比饮酒更沉醉。

所以,请允许我说——我爱那个在艰难的生活夹缝中渴求知识的农民工,我爱那个在沉默了3秒钟之后就做出了正确决定的管理员,我爱所有爱上这个暖心故事的多情人……

(选自《读者》2005年第12期)

4.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文中所说帖子的主要内容。(3分)

5.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暖心的故事?(4分)

6.“我”将自己想成了那个农民工、那个阅览室管理员、故事原创者和转帖者,这是属于什么描写?试分析其作用。(4分)

竺可桢故事阅读答案 第5篇

勤奋好学的竺可桢

竺可桢从小就十分喜爱学习。5岁时竺可桢已能识字千余,父亲把他送进了镇上唯一的一所小学——敬义小学,不久,又聘私塾先生在家启蒙。不到两年,“三字经”“神童诗”“千字文”之类的读本,已远远不能满足竺可桢的求知欲,于是他向同学和乡邻借各种线装书籍来读。

有一天晚上,哥哥竺可材教弟弟写作文,小可桢写了一遍,觉得不好,便重新再写一遍,一遍又一遍地写,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了才停笔。待他们上床休息时,公鸡已经打鸣了。嫂子埋怨可材,弟弟还小,不应该对他要求这么严,累坏了身体可咋办!可材辩解说:“哪里是我逼他熬夜呀,是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,写不好不肯睡觉。”

竺可桢不仅特别喜欢学习,还喜欢动脑筋。雨天,他喜欢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门口看下雨。

有一次,他聚精会神地蹲在门口数着从房檐上滴下的雨滴,数着数着,突然发现门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,水滴落下来的时候正好落在坑里。他觉得奇怪,立即跑去向母亲请教。“你问得好,这就叫‘水滴石穿’,那一个个小坑就是被雨水滴成的,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,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小坑来。”母亲把话锋一转,又循循善诱地教导,“孩子,读书、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,只要持之以恒,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成就的。”竺可桢点了点头,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,学习更加勤奋了。从此,“水滴石穿”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,伴随着他从绍兴的家乡小镇走向了全国,走向了世界。

竺可桢小学毕业时,他的才学在同龄人中是一流的。然而,他的个子却又瘦又小。有一天,在教室的走廊里,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学,在经过竺可桢身边的时候,几个人嘻嘻哈哈、挤眉弄眼。

其中一个人大声挖苦道:“这副小身材,一遇台风就要被吹上天。”

另一个接着大声说:“好一个可笑的小矮子,我估计他活不过20岁。”

听到这些话,竺可桢十分气恼,真想走上前去**地回敬他们几句,可转念一想:谁叫自己长了这么一副单薄的身子骨呢。要想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、对社会有用的人,首先就得有一个好身体。

“对,男子汉想到就要做到。”

竺可桢连夜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锻炼身体的计划,还写了六个大字:“言必行,行必果”,贴在最明显的地方,时时地提醒自己。

从那以后,竺可桢便闻鸡起舞,每天天一亮就从床上爬起来,到校园里跑步、舞剑、做*。即使遇到大雨天,也从不间断。

小竺可桢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好学,凭着自己的意志与精神,在知识的海洋中越走越远,越走越远……

敬业是谋生活的一大秘诀,工作即是磨练一个人的品*和能力的难一途径,实不一定要看到显着的成就,才算获益。

坚持不懈爱记日记的竺可桢

每天记日记,是他的嗜好,他一生记了厚厚的几十本日记。除了1935年以前写的日记在*战争期间丢失以外,从1936年1月1日到他去世的前一天——

1974年2月6日,共38年零37天,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,全部完整地保存着。

翻开竺可桢的日记,可以看到,在每天的正文前,都记载着当天的天气情况,比如天气*晴啦、风向风力啦。还记下花开花落啦、春去冬来啦,等等。这些日记竺可桢可不是随便记的,

他把这些是当作一项科学观察的工作来做的,非常认真、细致。

建国初期,竺可桢在科学院院部工作,家住北海公园北门附近。虽然当时他已年近花*,但却拒绝了组织上派车接送他上下班的照顾。因为他需要用身躯去感受大自然的*晴冷热。

无论刮风下雨、酷暑严寒,人们都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从公园的北门进来,南门出去;傍晚又从南门进来,北门出去。他就是竺可桢。

竺可桢上下班步行穿过公园,不是像游人那样悠闲自得地观赏公园里宜人的景*,而是对公园的景物做确切而又仔细的观察:

哪天柳絮飘飞、哪天北海结*、哪天春燕回归、哪天丁香花开?回家后,就在日记上认真地记载下来。这一习惯,一直保持了几十个年头。

有时候,竺可桢因出差或有事耽误,就动员老伴、女儿,甚至邻居家的孩子帮他留心观察,详细记录。

这些平凡的科学观察工作,几十年来,竺可桢丝毫没有放弃过。就是这些平凡的记录,为竺可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,为他的创造*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在他去世的前一天,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气象预报时,还躺在病床上,用颤抖的手握住笔,记下:“晴转多云,东风一至二级?”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篇日记。

成功不是凭空产生的,是平时不断积累的结果。竺可桢38年如一日,记下了几十本的气象笔记,他这种个*中的坚持*,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。

竺可桢故事阅读答案 第6篇

竺可桢的故事阅读理解题及答案

竺可桢是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,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,想知道竺可桢的故事吗?下面由我为你带来关于竺可桢的故事阅读答案,希望对你有帮助!

竺可桢的故事阅读材料

竺(zh)可桢(zhēn)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。他15岁那年考上了上海的澄衷学堂,他的学习成绩是谁也比不上的。可是,论身高,却比同班同学矮了一截;论体重,他比同学轻十斤八斤。他这副瘦弱的身子成了同学们嘲笑和挖苦的对象:_这么矮小单薄,准活不到20岁!_ 竺可桢听了十分生气,但他一想,谁叫自己不争气,身子骨长得这么小呢。再说,一个男子汉也无须为一两句嘲讽的话而跟人吵架。晚上,竺可桢躺在床上,翻来覆去,心事重重:我们的祖国灾难深重。人民贫困衰弱,被外国人称为___;现在自己也被人看不起,被骂为短命的人。想到这里他自言自语:_既然自己立志为拯(zhěng)救祖国而努力学习,首先就得不甘示弱锻炼自己的身体!_于是竺可桢从床上爬了起来,连夜制订了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,还选一条_言必信,行必果_的格言,抄写在床头。

从那以后,竺可桢每天鸡鸣起床,跑步、舞剑......

一天清晨,竺可桢刚一醒来,听到窗外滴滴答答的雨点声,他向外一望,大雨正密密麻麻地下着。今天要不要按时进行锻炼呢?他犹(yu)豫(y)了一下,马上又坚定起来,不行,只要有了第一回间(jin)断,就可能有第二第三回的间断了。于是他迅速跑出宿舍,冒雨坚持跑完了规定和路程。

就是这样,竺可桢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,身体健壮了,体质增强了,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个_智体并重_的好学生。

竺可桢的故事阅读题目

1.本文赞扬了竺可桢具有什么样的品质?

A.不怕困难

B.智体并重

C.言行一致

2.从短文中找出两个成语填在横线上。

( )( )

3.竺可桢为什么把_言必信,行必果_这句格言抄贴在床头?

A.竺可桢把这句话抄贴在床头是想时刻提醒自己要说话算话,按锻炼计划锻炼身体,坚持到底。

B.竺可桢喜欢这句格言,觉得这句格言写的非常好。

C.竺可桢想要记住这句格言,怕自己会忘记,就贴在床头每天看。

4.下面哪些举动可以看出,竺可桢是一个_言必信,行必果_的人?

A.从那以后,竺可桢每天鸡鸣起床,跑步、舞剑......

B.竺可桢听了同学嘲笑的话十分生气。

C.下雨了依然坚持跑步锻炼身体。

竺可桢的故事阅读答案

1、C

2、心事重重 翻来覆去

3、A

4、A C